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
(2004年9月26日)
一.最佳表演艺术奖:
王 姬 侯 勇
二.最具人气演员奖:
刘 劲 孙 俪
三.电视艺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篇目:
理论类(36篇)
一等奖(4篇)
《电视传播与国家安全》
隋 岩(北京广播学院)
《地域特色、精品意识与市场竞争》
吕振侠(河北电视台)
《把脉中国电视产业化经营》
李晓枫(重庆电视台)
《电视剧叙事者现身形式研究》
丁志伟(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)
二等奖(9篇)
《论电视文化批评》
曲春景(上海大学影视艺术系)
《究竟是电视还是电影》
武 斌 魏晓菁(北京广播学院、中央电视台二炮记者站)
《市场化:破解中国纪录片发展难题》
熊忠辉(复旦大学新闻学院)
《2003: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》
欧阳宏生(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)
《当独角兽遭遇缪斯女神》
戴 清(北京广播学院)
《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本质特征》
胡立德(浙江传媒学院)
《要发展速度还是要传媒制度》
何天华(衢州电视台)
《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东南亚销售策略分析》
杜 桦(北京广播学院)
《电视剧平实化的美学探求》
吕乐平(北京广播学院)
三等奖(23篇)
《解说词“非独立性”的本质及其在旅游类电视片创作中的作用》
李向虹(中央电视台)
《资源整合——中国电视改革转型期的理性选择》
黄耀华(广东电视台)
《试论大陆和台湾地域文化专题片文化品格的差异》
方琼蓉(浙江金华电视台)
《大众文化批评与中国电视剧》
张应辉(北京广播学院)
《无尽的魅力》
何玉春(湖南电视台)
《电视谈话节目的“个性化生存”》
王 婷(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)
《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》
耿文婷(中国人民大学)
《历史剧创作应遵循美学原则》
安裴智(深圳特区报)
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》
杨 萌(江西电视台)
《因声音而精彩》
洪国舫 丁 华(浙江金华电视台)
《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》
李 立(北京广播学院《现代传媒》编辑部)
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品牌打造》
曾素萍(江西电视台)
《浅析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结构方法》
高金生(河南电视台)
《“真人秀”的本土化实践探索》
阎 纯(广东电视台)
《从人类学角度思考电视纪录片的创作》
孙振虎(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)
《青春生活与现实回归》
刘 涛(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)
《电视人文谈话节目的生存价值与发展空间》
侯雪轶(四川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所)
《关注电视剧收视中的“得”与“失”》
杨 萌(南昌工程学院)
《认真探析艺术本质 提高观众音乐素质》
秦安强(山西电视台)
《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科技节目》
戴群亮(湖南电视台)
《营造品位》
陈红兵(中央电视台)
《融合抑或摒弃》
姜 燕(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)
《表演技能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地位原则》
李德付(浙江传媒学院)
评论类(20篇)
一等奖(2篇)
《未完成的启蒙——略论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精神缺失》
朱晓军(浙江传媒学院)
《我们怎样从“历史”中获得激情》
边国立(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)
二等奖(6篇
《读解(长征)》
邓江波(武汉电视台)
《凝固了的历史瞬间 悲壮式的现实记录 》
刘达成(云南省社科院)
《寓庄于谐 喜中含悲》
吕振侠(河北广播电视局)
《情感·文化·审美》
冯 晨(吉林电视台)
《谈话节目风格比较研究》
高 暐(北京广播学院)
《心灵的畸变与救赎》
周安华 穆 昕(南京大学)
三等奖(12篇)
《略论《曹雪芹》的叙事策略及人文观照》
张大勤(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)
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:如何才能重现辉煌?》
耿文婷(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)
《记录·解惑·发现》
张 申(大连电视台)
《见证当代人的婚姻情感迷思》
戴 清(北京广播学院)
《(新闻调查)何以与众不同》
惠东城(北京联合大学)
《徘徊在高山与平原之间》
戴白夜(河北电影制片场)
《诗意的叙述》
冯道东(安徽电视台)
《纪录片该记录什么》
禹成明(深圳电视台)
《群贤毕至塑雄风》
赵宁宇(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)
《当今纪录片的叙事魅力》
余 辉(湖南电视台社教中心)
《节目形态:手段而非本质》
张 静 余星涤(新疆电视台)
《于熟悉中创造陌生》
李 罡(中央电视台)